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萬多人,到1978年的40多萬人,再到2018年的400多萬人,我國護士總數一日千里。全國醫護比從2005年的1∶0.66,提高到2008年的1∶0.79,2017年達到1∶1.1,長期以來的醫護比例倒置問題得到根本性扭轉。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護理事業與時代共進步。
“量”與“質”齊飛
1983年,我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右二)與其他第29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合影。中華護理學會供圖
70年來,護士隊伍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數量與質量都在突破。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后,我背著出診箱,過溜索去救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時,護理人員配備不足,訓練不夠。到了2018年,華西醫院牽頭成立了我國第一支,也是全球非軍方最高級別應急醫療隊,成員里有65名優秀護士,可以在野外獨立工作28天?!钡?4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成翼娟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她感嘆:“趕上了護理事業發展的好時代?!?br />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說:“新中國成立之初,醫院僅有200多名護士,而今天全院護士總數已近1900名,占全院職工總數的40%以上;護士學歷層次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前護士幾乎全部為中專學歷,現在本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80%?!边@樣的變化,在很多醫院里發生。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3萬多名護士,1985年達到63萬名,1995年是112萬名,2005年是135萬名,到2018年年底我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400萬名,占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近50%。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占近70%。
護士隊伍的欣欣向榮,也集中體現在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的身上。中國首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于1959年舉辦了一期公共衛生護理進修班,專門培訓公共衛生護士;第39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蘇雅香在貴州省內引進國外先進的整體護理模式,使這個西部省份的護理模式走向人性化、整體化、國際化;剛剛揭曉的第47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中,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李紅的名字格外醒目,她帶領護理管理團隊在國內率先嘗試建立??谱o士培養制度、設置??谱o士崗位,制定福建省??谱o士核心能力培訓體系和培訓基地建設標準,為全省培養??谱o士2000多名……自1983年參加南丁格爾獎章評選以來,我國有80位優秀護士獲獎,還有很多護士獲得白求恩獎章、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體現了我國護士隊伍的硬核水平。
護理服務是干出來的,保證服務質量先要調動護士的積極性。1979年~1986年,原衛生部印發《關于加強護理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加強護士隊伍建設、振興護理事業等重點任務。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頒布,要求建立護士執業考試和執業注冊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護士隊伍的基本素質。2008年,國務院公布實施《護士條例》,將改善護士工作條件、保障護士待遇作為重要內容。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為護士隊伍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
“含金量”越來越足
說到底,護理服務的根基是服務理念和專業技術。70年來,我國護理事業的“含金量”越來越足。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對改變護理理念產生了積極影響。新時代,“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服務模式從配合醫生完成治療任務向圍繞患者身心健康需求轉變。
“以往是功能制護理,給藥、打針、輸液是護士的主要工作。這些年,特別是2005年以來,全國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倡導提供全面護理服務?!苯寡泡x說。
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國分別印發實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護理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護理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正是從2005年開始,我國護理工作發展進入快車道。
理念轉變的同時,我國護理專業的技術水平也在持續提升。2017年,優質護理服務實現三級醫院全覆蓋,近90%的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第三方效果評估顯示,群眾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最高。2007年、2012年兩次開展了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技能大比武,提升了護士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2007年國家《??谱o理領域培訓大綱》的指引下,我們大力培養??谱o士,發展醫護一體,加速外科康復護理、延續護理、慢病管理等。重癥監護??谱o士、腫瘤護理??谱o士、傷口造口護理專家門診、糖尿病教育護理專家門診等應運而生,提升了護理的專業價值?!背梢砭牝湴恋卣f。
護理學科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專業技術的發展。從2010年開始,國家開展臨床重點??平ㄔO,護理學科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2011年,護理學專業被定為國家一級學科,推動了護理教育的發展。國際上,中國護理已經發出強有力的聲音。今年,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護士大會上,投稿總量為4000多篇,其中中國內地投稿量為2000余篇,且錄用率全球最高。
為健康中國戰略助力
70年來,我國護理工作越來越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護理工作不斷對接群眾和社會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例如,2018年,多部門推動護理服務業改革發展; 2019年,加快發展老年護理,建立了我國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制度和醫療護理員培訓制度。 護理內涵不斷豐富,服務外延進一步拓展。
截至2018年,上海市60歲以上老年人503萬,老齡化程度達到34.4%。在楊浦區滬東老年護理院,七成以上老人失能失智,近95%生活不能自理,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全體患者的73%。護理院27名護士中,有14位90后護士。其中,本科學歷10人,本科在讀4人,并有多人參加了康復治療師、心理護理師以及老年護理骨干的培訓,并取得相應資格。
正如上海市楊浦區滬東老年護理院黨支部書記李曉琳所言,老年人群是整個社會人群當中最脆弱、最需要撫慰的人群。如何使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獲得充足的醫療保健和足夠的心理關懷,是全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改革和創新賦予了我國護理工作發展無限的生機與活力?,F在,全國有很多地區與醫療機構主動適應疾病譜變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豐富護理專業內涵,護理服務正由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群眾有機會享受到專業照顧、健康管理、心理護理、康復促進、安寧療護等多方位護理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護理、“互聯網+護理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不斷出現,更好地對接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
護理工作一直在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謀劃與發展。當下,護理工作發展正對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國家戰略,積極融入深化改革特別是深化醫改的大局中,主動與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相匹配、相適應。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加快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客觀要求,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跋乱徊?,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保安全,加快發展護理服務?!苯寡泡x說。站在新起點上,我國護理事業掀開了發展歷史上新的一頁。
文/ 健康報 首席記者 姚常房
編輯/劉碩
長按關注健康報網(jkbw1999)~